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见证世界历史的每个重要时刻都有希帕摄影师存在

乐呵娜拉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2019-07-12

编著:

米歇尔·赛邦(Michel Setbun,法)

茜尔维·多维利耶(Sylvie Dauvillier,法)

译者:易  艺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出版: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世界四大图片社之一、创建于1969年的希帕(SIPA)图片社的故事。40年来,几乎所有全球大事件发生时,都能看到希帕图片社记者的身影。

希帕图片社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0名签约摄影师,其中曾经有一大批获得过全球新闻摄影的各种奖项。希帕图片社非常重视培养和支持新秀,被认为是著名摄影记者的摇篮,在世界摄影与图片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

作者米歇尔•赛邦汇集了近110幅著名新闻摄影作品,并请它们的拍摄者、希帕现在和曾经的摄影师们以及新闻摄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们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以此向创始人戈尔申·希帕尤鲁格致以深深的敬意。



米歇尔·赛邦(Michel Setboun),法国著名战地摄影师。1978年开始摄影生涯。他因拍摄 1979年伊朗革命而一炮走红,之后又对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等进行了报道。曾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米歇尔·赛邦,至今体内还留着一颗子弹。20世纪90年代起,米歇尔·赛邦就开始着手一项更宏大的计划——拍摄城市。到1991年,他脱离图片社成为独立摄影师之后,城市题材就成为他的首选目标。米歇尔·赛邦是一个极其勤奋的摄影师,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拍照,因此也相当高产。2000年以后,他出版的各类城市主题的摄影集不下六部,包括《蒙古,无垠的梦境》《纽约眩晕》《开罗的复兴》,以及三部巴黎作品(《巴黎—夜光盒》《从钟楼上看巴黎》《漫步巴黎》)等。

茜尔维·多维利耶(Sylvie Dauvillier),法国知名记者,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和里尔高等新闻学校。她在法国国家电台崭露头角,之后周游世界各地,为《费加罗杂志》(Le Figaro Magazine)和《观点》(Point de Vue)等杂志撰写报道。她经常和摄影师一起工作,熟悉摄影记者的专长。目前她主要关注文化新闻,并为法国《艺术杂志》(ARTE Magazine)撰写专栏。


易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曾任数场国际会议同声传译,著有十余本译作。


前言

希帕时代

我们中有多少人,曾在戈尔申的办公室里见过他?看他坐在办公桌的后面,桌上堆满了各种做过剪辑、标注的副本和世界各地的杂志。我们都记得,他在与我们交谈时,透过眼镜直视的目光。那更像是在向我们提问。

 

无论如何,没人敢说,戈尔申曾拒绝过见他们。无论是事还是人,他对一切总抱有好奇心。有多少次,他在不知道哪份报纸中,发现了不起眼的故事,令我们为之震惊?“必须得去拍这个,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他如是跟我们保证道。有时我们会心存怀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是对的。戈尔申是一名记者,每分钟都在观察、想象、设想、预期……也会去验证。他的体内流淌着新闻的血液。

 

他那憨厚的体态,含笑的眼睛,和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陪伴着我们。他常爱带着仁慈和自豪说道:“你知道,某人,是从我这里开始的。”

 

从20世纪60年代末直至他去世,戈尔申是我们中许多人的伯乐。不仅有为数最多的摄影师,还有记者,以及图片编辑、肖像专家、档案工作者……

 

戈尔申,土耳其人,希帕先生……我们在世界各地有上百人,是他为我们开辟了道路。我们属于希帕时代。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2011 年10 月5 日,他与世长辞,我们都成了孤儿。

 

让-弗朗索瓦·勒鲁瓦(Jean-François Leroy)

法国佩皮尼昂国际新闻摄影节总监



戈尔申·希帕尤格鲁


戈尔申·希帕尤格鲁——新闻摄影界的巨擎

茜尔维·多维利耶

集苏丹与海盗气质于一身的戈尔申·希帕尤格鲁,主宰了新闻摄影界的辉煌年代。他是独家新闻的巨大磁石与发掘者,希帕图片社( Sipa Press)的创始人。直到2011年10月5日辞世,众多由他发掘的年轻摄影师相继成长起来,这是他毕生的骄傲。他们是希帕图片社激情活跃的一代人,如他本人一样。


2011年10月13日,数百人前来奥德翁剧院参加他的追悼会,斯人已逝,那份对新闻摄影的热情仍振奋人心。“戈尔申,我知道你在那儿潜伏了一周,只为第一个拍下上帝的照片,”阿巴斯(Abbas)说道。人们对戈尔申·希帕尤格鲁的缅怀(重新)谱写了这位大师的传奇,他再次启发过许多人,也启蒙了不少人。他对这支庞大的队伍充满信心,虽然有时没有工资,却仍成为新闻摄影界的先锋。法国摄影记者帕特里克·肖维尔(Patrick Chauvel)调侃道:“他让我拍照,我不知道怎么拍。工作室的人都可以作证,我拍得跟猪一样。从没人给我开过这么低的工资,而我又欠他那么多。”

 

“新闻摄影”,单是这个词,就让人浮想联翩。20世纪70年代,探索世界的机会实属难得,这又意味着冒险和各种长途旅行。“得到出版的图片,”他重申,“才是好图片。”这些未经修饰、粗犷震撼的图片,来自希帕图片社年轻摄影师们的勇敢,他们背着装备,跋山涉水,在全球各地搜寻素材。有几个必去的地方,从北爱尔兰和越南开始。当他还是通讯社腼腆的新进人员时,比起技巧,更是那份“大土耳其人”的精神让他入了此行。他用细长的手指玩着裁纸刀,坐在办公桌后,用锐利的目光审视着面前成堆的报刊,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中摘取并标注。那得碰多少次运气?他却很少出错,这可能是因为,在那些即将发生的大事件中,他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诚然,希帕是所有图片社老板中最富有记者精神的。他传奇的职业生涯从1952年开始,最初在《伊斯坦布尔快讯》(Istanbul Ekspres)的体育版中发表过几篇报道,在那以后从未失去过记者精神(也许有一天他的生平会被改编成电影?)。那时的他26岁,1.9米的身高在土耳其实属罕见,足以达到国家篮球队的最高海拔。绰号“鹳雀”,他甚至还组建了一家名叫“卡迪科伊体育”的篮球俱乐部,自己就是队长,现在成了艾菲斯·皮尔森(Efes Pilsen)队。但一脱下队服,他就会用笔名“Sait Ceylan”写下队伍的战绩。1926年12月28日他生于土耳其伊兹密尔,其父是土耳其国父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ürk)的贴身保镖之一。虽然他家境良好,而且在耶稣会中最好的伊斯坦布尔市圣约瑟夫中学就读,却在13岁时留着长发,成为“摇摆的60年代”先驱。他将好莱坞明星的魅力与东方的典雅相融合,以此预测流行趋势,并作为自己的标签。


这位年轻不羁的记者对信息如饥似渴,最初在1956年用禄来柯德相机拍下了他生平的头几张照片,作为对以色列西奈半岛战役报道的插图。正因为他做记者的直觉比摄影师的强,很快察觉到了这些图片的影响力。他将这些一线图片刊登在1957年由自己创立的《新公报》(YeniGazette)上。就在同年,在选举中遭遇的挫败让他意识到,比起政治,还是媒体更适合他。


事实上,戈尔申·希帕尤格鲁很快便成为四处追寻独家新闻的厉害人物(也在其间附带成了情场高手)。因为有独特的新闻嗅觉,他在土耳其的《祖国报》(Vatan)待了一年后,便开始了自由职业。他利用费内巴切队的一场足球赛,打入了被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封锁的阿尔巴尼亚。“我拍下了中国参赞刚抵达时的照片。”他沉迷于独家新闻,譬如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期,他用机灵的办法,乔装成土耳其水手,乘坐一艘运小麦的货船进入了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岛。就是在那儿,他用哈苏相机拍下的照片,仅以可怜的500 美元被美联社买下,后来一举成为美国40多家报纸的头条。


戈尔申永不放弃。因此,他等了6年,并于1965 年成为“首位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耳其摄影师”。他拍的一名靠在开花的树下、有尊严但又有莫名忧郁神情的老妇人,成了他个人最喜欢的照片之一。而且,还有谁能吹嘘自己开着红色福特野马敞篷跑车去报道1968 年苏联入侵布拉格的新闻,又能够要求阿塞拜疆的士兵们帮忙抢修跑车,因为这位伟大的土耳其记者懂得他们的语言?


“即使在导弹危机期间,古巴仍保持着对优雅的追求:高跟鞋和卷发夹子……”戈尔申回忆道。因为根据卡斯特罗的命令,当时全民皆兵,比如在哈瓦那的一家银行门前的这位持枪的年轻女士。1962年11月,摄于古巴。


在那之前3个月,他作为土耳其日报《自由报》派驻巴黎的记者,在光彩夺目的美国记者和伴侣菲莉丝·斯普林格(Phyllis Springer)身边,报道了拉丁区的游行,并被手榴弹所伤,那枚手榴弹差点在他的面前爆炸。那是个转型期,由于伽马(Gamma)图片社的总监,休伯特·亨洛特(Hubert Henrotte)拒绝派他去捷克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报道铁幕下的东欧国家会议,于是他决定自己去,并在途中决定,要在1969年创立自己的图片社。“我那时还没有正式创建希帕图片社所需的2万法郎,要等4年后才能实现。1973年,有位阿尔美尼亚朋友是法国多维尔(Deauville)珠宝店的老板,他给了我这些资金。”在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那些悲惨的照片赋予了图片社国际知名度,也帮助了它的腾飞。


然而希帕图片社的事迹最初却没有那么风光。为了名声,当时跟费尔南·雷诺(Fernand Raynaud)租了位于香榭丽舍大街上16平方米的小公寓,照相放大器就放在厕所里。资金虽然短缺,但这位老板的激情——他以无法模仿的口音说的那句著名的“真是太太太棒了”——和夸赞,鼓励了那些初入摄影界的新手。那些刚从世界各地赶回来的人们,在餐馆里聚餐,谈天说地,进一步增加了对这份职业的热情和彼此的友情。希帕图片社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是个大家庭——其中不乏未来的巨匠,如克里斯汀·斯宾格勒(Christine Spengler)、阿兰·明格姆(Alain Mingam)、拉克·德拉海尔(Luc Delahaye)、阿巴斯(Abbas)、米歇尔·赛邦、托马斯·海利(ThomasHaley)、瑞萨(Reza)、弗朗索瓦兹·德牧达(Françoise Demulder)、帕特里克·肖维尔……新闻摄影界迎来了光辉时代,而巴黎因其3 家带“A”字的图片社成为新闻摄影之都,这几家图片社也是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伽马图片社是资历最老的;最守规矩的西格玛图片社(Sygma)比它年轻;而希帕则是坏孩子的角色,什么都做得出,而且能爆出轰动性新闻。如1975年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部长劫持事件中,拍到了豺狼卡洛斯(Carlos)。这是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同时也是家“沙漠客栈”,有近12000名摄影师,包括兼职或全职的伟大记者或狗仔队,从四面八方来到此地歇脚。对新闻的各类想法总是受欢迎的,与其打开咖啡机取出里面的硬币,还不如去赚些小钱来给予资助。其实,所有人或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在这里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开心,即使许多人的翅膀硬了,便飞离了这个大家庭。



伊朗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标志着希帕图片社名望的转折,其办公地址也随之更替,见证了其成长:从马里南大街的35 平方米,到贝里路的260 平方米,到罗凯潘街的1000平方米,再到穆拉大道的8000 平方米。“20 世纪80年代的希帕是座工作室,”严莫凡(Yan Morvan)回忆道,“那个时候有种活力、生气,以及工作的快乐,这是在其他机构里找不到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里一跃成为卓越的熔炉。”

 

米歇尔·希什博蒂什(MichelChicheportiche)作为图片社的灵魂和幕后操纵者,负责盈利和效益;费里特·杜泽尔负责这个圣殿的记忆库,管理上千万的图片资料;而菲利斯·斯普林格则负责英文编辑。在这些年间,希帕在纽约和莫斯科分设了办事处,成为世界第一。当市场愈发艰难时,希帕从未犹豫在新闻上下赌注。即使工会被解散,老板的门也总向大伙敞开。他是名无可救药的花花公子,同时也是位热心肠,能为一名受伤的摄影师去租赁飞机。

 

在比他的公寓还大的1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他在长沙发上会客——长沙发这个词就源自土耳其语。戈尔申·希帕尤格鲁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从不休假,被全世界的电视频道包围着。凌晨就到办公室,每周工作7天,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所有法国和世界新闻,等待着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不引人注目的小简讯。

他的挚友,费里特·杜泽尔(Ferit Düzyol)掌管图片社成千上万的档案。

 

然而,数字革命很快便动摇了整个新闻摄影界。照片的数量激增,自由摄影师也能直接向媒体传输照片。在胶卷时代结束后,通讯社开始衰落,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即使希帕仍在奋力反抗。这位骄傲的风云老板,执意拒绝了比尔·盖茨麾下科比斯集团(Corbis)2200万美元的收购提案。2001年,希帕图片社被卖给了企业家皮埃尔·法布尔(Pierre Fabre)的南方通讯社(Sud Communication),10年之后又被德国国际通讯社(DAPD)重新收购。


 

戈尔申在2003年末退休,并于2011年10月5日与世长辞,留下了希帕时代的传奇与遗产,那是摄影界的世界遗产。



米歇尔·赛邦在引言中写道:在希帕的历史中,做出过贡献的摄影师有12000 名,我选出了其中的80名,他们各自的职业道路都不尽相同但都令人惊讶,他们多少书写了图片社的几页历史。我请他们以第一人称讲述标志其职业生涯的一幅图片和那些创造了大事件的小故事。我所选的不一定是最重要或最著名的图片——退一步讲,那些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图片,有时反而失去了精确性——而是一些直接唤起情感和当时氛围的材料。描述一种职业有各种说法。我也想让该行业中的其他重要角色,如图片编辑、杂志社主编、图片社总监等,来共同见证这个创业历程。



本书的目的是想重现那个如今已结束的黄金年代,解释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爱好者们,曾经如何使巴黎一度成为新闻摄影之都。


本书谨献给年轻的摄影师们,因为他们不再有机会经历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本书也要献给这些初入摄影界,在学校苦读多年,有着很高的学历,却找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的年轻人。


本文资料由后浪出版公司提供


更多荐书 

荐书|一瓣思量,一瓣柔肠,一瓣念旧,一瓣新愁

荐书|摄影教育并未处于危机之中

荐书|怎样区分“摄影师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摄影”?

荐书|当代摄影这一创意领域多元多派,精彩纷呈

荐书|这本书教你专题摄影怎么拍

荐书|《摄影师》: 交织光影与漫绘的阿富汗战时人道之旅

荐书|他被迫为党卫队摄影,冒生命危险保留下大量底片

荐书|《走进一座大教堂》不仅有教堂

荐书|《不锈时光》:任曙林回忆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

荐书 | 从开国大典到尼克松访华,他用摄影见证了历史

荐书 | 还在观望房地产吗?不如来了解一下影像收藏与投资吧

荐书 | 光影创作课:21位电影摄影大师的现场教学

荐书 | 你有好多不理解的摄影问题?来看看摄影美学史吧

荐书 | 键盘摄影师们,来看看真正的评论家是如何“写摄影”的

荐书 | 摄影与电影间,有着怎样联系和差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